日韩中字一区国产综合_亚欧日韩欧美网站在线看_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网_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 <dfn id="zskxd"><var id="zskxd"></var></dfn>
      <span id="zskxd"></span>

      首頁 閩東之光 資訊速遞

      擠泡沫、降虛火2016年國內電影市場回歸真正的樣子

      2017-02-04 10:05 來源:人民網

      “從今天起,星爺欠我們一張電影票。”在這個春節(jié)檔,國內電影市場迎來了開門紅。春節(jié)檔單日和總票房量雙雙超去年,截至2月1日,總票房已破24億元,甚至有大破去年36億元紀錄的趨勢。與去年《美人魚》一家獨大不同的是,今年有《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鬧天竺》和《乘風破浪》四部影片分羹大半市場,其中《西游伏妖篇》上映5日票房破10億元,《功夫瑜伽》已超7億元。然而,在熱鬧的背后,5.6、5.7、3.9和6.9的評分也透出一絲尷尬。特別是讓影迷們翹首以盼的《西游伏妖篇》,引發(fā)網友們一片吐槽。

      目前來看,這春節(jié)檔似乎又是一團虛火。春節(jié)期間,不乏8.8元、14.9元甚至5元搶票等低價票活動充斥市場,“票補”再現江湖。低分電影+高額票補難道要讓剛開始回歸理性的國內電影市場再次吹起泡沫?須知2016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雖然僅457.12億元,同比僅增3.73%,但有人說,這一年擠掉了票補、假票房兩大泡沫,這才是中國電影市場真正的樣子。

      ■新快報記者 陸妍思

      市場

      第二季度現拐點, 2016年票房僅增3.73%

      從2010年開始,中國內地電影都在以令人咋舌的速度騰飛,連續(xù)五年,電影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

      2015年,《捉妖記》、《港囧》、《煎餅俠》、《夏洛特煩惱》等國產電影票房均突破10億元大關,票房總量達到440億元,同比49%的票房增量也創(chuàng)下了近十年來的漲幅最高值。

      2016年年初,好日子還依然望不到頭。開年伊始,《美人魚》創(chuàng)下了33.9億元的票房奇跡,登頂中國電影五年來的單片票房冠軍。第一季度,國內票房再創(chuàng)144.66億元的高峰,電影從業(yè)人士興奮地預測,2016年中國票房總量將突破600億元。

      然而從第二季度開始,中國內地電影票房開始掉頭向下。第二季度票房收入共計101億元,同比2015年下滑4.6%,五年內單季度首次票房下滑。暑期檔票房總額124億元,與2015年基本持平;中秋檔三天票房總收5.12億元,與2015年中秋檔兩天收入6.05億元相比已在跌落;十一黃金檔更慘烈,雖有《湄公河行動》等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但依然難挽頹勢,不僅出現了近十年來十一檔的首次下降,同比跌幅更達到15.37%。

      暑期檔、中秋檔、國慶檔接連失利。最終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定格在457.12億元,同比僅增長3.73%。且別說年初預測的600億元,就連本以為能輕松拿下的500億元也相距甚遠。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266.63億元,占比58.33%。進口電影實現票房約為190.49億元,占比約為41.67%。

      在影院建設和觀影數據方面,2016年全國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銀幕9552塊。目前中國銀幕總數已達41179塊,成為世界上電影銀幕最多的國家。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3.72億,較2015年12.6億次同比增長8.89%,遠遠低于前期動輒30%以上的增長水平。

      探因

      是神話破滅還是泡沫被戳破?

      2016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的高開低走。有媒體以“神話破滅”來形容市況的慘烈,那么電影市場是否已經進入調整期?“寒潮”何時能結束?

      此前,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參加“中國企業(yè)領袖年會”時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中國電影市場看似下滑很大,其實2016年才是真實的中國電影市場。前幾年是假象,我說過,只要把票房造假去掉,泡沫就戳穿了。電影連續(xù)三年40%多的增長,你覺得可能嗎?經濟增長6%,文化增長就算高一點,十幾二十的增長可能還是一個真實的水準。”

      業(yè)內人士認為,王健林揭開的是中國電影一直以來的“皇帝新裝”。2016年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是大起大落又意味深長的一年,這一年,電影票房撥苗助長的兩大泡沫均被戳破。

      泡沫1

      票補——用戶習慣已養(yǎng)成,無需再燒錢

      2015年,各大在線票務平臺為了“搶地盤”,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票補”大戰(zhàn),貓眼、格瓦拉、大眾點評、時光網等與“BAT”三巨頭旗下的百度糯米、淘票票、微票兒等補貼集中爆發(fā)。

      數據顯示,2015年春節(jié)檔《天將雄獅》上映三天,僅貓眼一家的“票補”金額就達到5000多萬元。根據大眾點評公開信息,2015年春節(jié)賀歲檔期間,大眾點評全國半數以上的電影場次都可以享受9.9元票價,另外一半場次則可以給到用戶30元以上的補貼優(yōu)惠。而這種混戰(zhàn)幾乎全年持續(xù)。

      業(yè)內估算,2015年中國內地電影的440億元電影票房中,有30億元到50億元來自“票補”。

      2016年第一季度創(chuàng)紀錄的144.66億元票房,“票補”也是功臣之一,但自第二季度以來,各大出票平臺的特價票突然絕跡。

      一位業(yè)內人士接受新快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說穿了,“票補”就是“開業(yè)酬賓”。像之前滴滴、優(yōu)步“燒錢圈市場”一樣,當過去出門隨手打車的消費者習慣改變成為從APP上約車后,他們的補貼就會越來越少。

      數據顯示,2013年電影在線票務收入規(guī)模為48.64億元,不到其他票務收入169.10億元的三分之一。但經過兩年的發(fā)展,2015年在線票務收入就已經達到了317.60億元,而當年其他票務收入僅為123.10億元,在線票務收入占比達到72%。預計2016年在線票務占比將進一步增長,達到逾80%。

      某在線票務平臺負責人對新快報記者坦言,目前在中國內地,觀眾在線選座的觀影習慣已基本養(yǎng)成,出票平臺自然不再盲目燒錢。

      然而對于眼下的春節(jié)檔票補再現江湖,大有重來之勢,上述業(yè)內人士表示,春節(jié)檔是全年最特殊的一個檔期,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并不意味著2017年市場會持續(xù)這種狀況。

      泡沫2

      假票房——資本運作黑洞暴露,市場再難注水

      2010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憑著快速增長,變成了全世界的淘金地,資本市場上絕對的寵兒。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電影娛樂業(yè)共計發(fā)生了125起并購投資案,總金額達到927億元,是國內資本市場投資并購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電影投資在業(yè)內,被看做最簡單、靠譜的生意。

      為了推高票房,從而在資本市場、保底發(fā)行上獲得更高的估值和收益,電影制片方、發(fā)行方對票房采取了大量的“補貼行銷”手段。

      去年3月,《葉問3》變本加厲的資本運作黑洞被揭開。這部電影首日票房對外宣稱達到1.55億元,并在不到半個月時間內就累計了7.9億元票房。而后網友戳破其中大量票房涉嫌超高票單價、“幽靈場”放映等注水現象。廣電總局隨即介入調查,查實《葉問3》票房累計實為8800萬元。

      不難發(fā)現,在《葉問3》票房造假事件發(fā)生后,中國電影票房開始出現拐點。“其實擠去票補與票房造假,2015年電影票房最多也在400億元上下,2016年其實也錄得超過10%的增長,我認為這個增長幅度更健康。”一位不愿具名的業(yè)內人士如是說。

      影迷說

      票補后遺癥,票價回漲難接受

      白領丁小姐說2016年的確少看了電影,主要原因就是覺得票價貴了。她坦言,以前電影票動輒七八十塊,剛開始有團購時覺得半價三四十元也很便宜,基本每周都跟男朋友去看電影。2015年,各大出票平臺經常放出9.9元、19.9元的特價票,進電影院的頻率就更高了。

      但2016年第二季度以后,特價票突然變得很難搶,票價一般都要三四十元。丁小姐難以接受票價回漲,“倒比沒有票補以前去得更少。”

      信息太透明,只選好的省錢省時間

      電影發(fā)燒友陳先生說,2016年少去看電影,但與票價高低無關,而是因為獲取電影評價的渠道多了,信息太透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看電影的興致。“現在國產片質量參差不齊,每次看電影前都會上豆瓣、貓眼等看電影評分,以前沒有這些信息時,同時上映的10部電影可能有5部都會去看,現在就只挑最高分的一兩部。畢竟看爛片除了浪費錢,還浪費時間。”

      責任編輯:葉著

      (原標題:擠泡沫、降虛火2016年國內電影市場回歸真正的樣子)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