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字一区国产综合_亚欧日韩欧美网站在线看_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网_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 <dfn id="zskxd"><var id="zskxd"></var></dfn>
      <span id="zskxd"></span>

      首頁 專題 2018專題管理 “新時代 新夢想” 新春走基層 活動報道

      【網絡媒體走轉改】敢想敢干敢為人先:小崗村40年有大變樣

      2018-01-16 16:03 來源:中青在線 傅曉羚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傅曉羚

      小崗村村民嚴金昌在36歲那年,曾經和命運打了一個賭。

      1978年11月24日的那個晚上,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在安徽鳳陽縣東部小崗村一個閃著微光的茅草房內,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手印,實施農業(yè)“大包干”,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嚴金昌,便是當時頂著風險帶頭參與“大包干”的村民之一。

      圖注:農民參與農業(yè)“大包干”按手印的房屋舊址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傅曉羚攝

      憑借著“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精神,近40年來,小崗村從過去的“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沒有糧”,發(fā)展到農業(yè)、旅游業(yè)、招商引資同步發(fā)展,村容村貌變化顯著。據(jù)統(tǒng)計,2016年,小崗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169元,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80萬元,比上年增加10萬元。

      昔日小崗村:響起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

      “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小崗村曾經是別人眼中的“三靠村”。由于連續(xù)遭遇自然災害等困難,位于江淮之間的農村生產幾度停滯,據(jù)統(tǒng)計,1973年~1976年期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全年人均口糧僅在200斤左右徘徊,年人均收入甚至時常不足30元,幾乎每戶都有出門討飯的歷史。

      圖注:大包干紀念館內陳列的歷史資料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傅曉羚 攝

      與其“坐著等死”,不如放手一搏!青年小伙嚴金昌、關友江等人鼓足勇氣,在那份提議分田到戶、被稱為“生死契約”的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摁下了鮮紅的手印。他們沒有料到,當初一個純粹為了“吃飽肚子”冒著風險做出的決定,竟會成為一件影響中國農村改革的標志性事件。

      圖注:小崗村村民、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傅曉羚 攝

      “怕了就不干,干了就不怕。”嚴金昌發(fā)現(xiàn),“將土地分到各家各戶,把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增產效果十分顯著。這種農業(yè)經營制度層面的改變,首先在物質層面有所表現(xiàn),1979年,小崗村在遭遇罕見大旱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大豐收,光油糧總產就達到了3.5萬斤,相當于之前20年產量的總和;人均收入達400元,相當于1978年的18倍。

      2004年2月,年輕的黨員干部沈浩受安徽省委選派,來到小崗村擔任第一書記。在六年的任職時間里,這座“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走上了發(fā)展的快車道,如今的小崗人不但吃得飽,還能吃得好,家家戶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二層小樓,經過硬化的道路整潔一新,摩托車、電瓶車、私家車……“家家開小車”,已經成為了72歲的關友江感受到生活的最大變化之一。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視察期間感慨道:“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他進一步指出,“實踐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

      今日小崗人:敢想敢干,帶頭致富

      圖注:昔日的小崗村農民住房 受訪對象供圖

      在2004年以前,僅僅跨越了溫飽線的小崗村,離“小康”的標準仍然很遠,被人稱為“一夜越過溫飽線,20年沒跨進富裕門”。年輕人外流,土地荒蕪,成了當時新上任的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必須要解決的難題。

      圖注:今日的小崗村內街道一景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傅曉羚 攝

      修公路、蓋樓房、興建衛(wèi)生服務中心、推行“土地流轉”(即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和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自己保留承包權。——記者注)、成立蘑菇、葡萄等產銷合作社……經過實地考察了解,一項項新舉措在沈浩的帶領下相繼展開,小崗村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時期。而敢想敢干的改革精神,也在小崗村的一代代村民中延續(xù)。

      小崗村委會副主任程夕兵的致富路,伴隨著土地流轉一路走來。

      2013年,鳳陽縣被確定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縣,小崗村開展起了土地流轉,周圍想要出去打工的鄰居、親朋紛紛請程夕兵幫忙代種自家閑置土地。有種地經驗的程夕兵主動抓住機遇,頂著投資和管理壓力,把農戶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平整、耕種、施肥勞作……通過流轉土地種植,2016年,他的家庭純收入就已達到了25萬元,被評為小崗致富帶頭人。

      土生土長的小崗農民周黨之則利用流轉的100畝土地建造了蔬菜大棚,搞起了“創(chuàng)鮮蔬菜合作社”,種植西紅柿、芹菜等蔬菜。但在成立之初,缺乏技術、資金和經營的經驗,也一度成了周黨之發(fā)展合作社的“攔路虎”。

      通過籌措資金,鼓勵社員參加技術培訓等“走一步干一步,總結一步”的不斷摸索,過去那個連“育苗時菜苗全部壞了”的蔬菜合作社已經從6戶群眾入股,發(fā)展到12戶,入股農戶年收入戶均達到8萬元。在自身致富同時,周黨之還幫助4戶貧困戶成功脫了貧。他目前正打算帶領合作社成員進一步擴大種植規(guī)模,發(fā)展火龍果、獼猴桃等價值收益高的農產品。

      圖注:小崗村門口豎立的牌坊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傅曉羚 攝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時曾強調,“中國要強,農業(yè)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如今,越來越多人脫貧致富的小崗村,也步入了創(chuàng)建5A級旅游景區(qū)、發(fā)展現(xiàn)代服務業(yè)的新時代征途。除了程夕兵、周黨之,和嚴金昌一樣開起農家樂的村民也不斷增加,家庭年均收入可達十幾萬元。

      旅游業(yè)、農業(yè)、培訓產業(yè)……小崗村村委會主任周群之發(fā)現(xiàn),這幾年,小崗村通過以點帶面的方法發(fā)展多元產業(yè),有利于帶動更多村民加入脫貧致富的浪潮,同時更一步步吸納著青年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在他看來,生活在“鄉(xiāng)風文明,產業(yè)興旺”的小村落中,這里的村民不僅是當家人,又是致富人。

      中青在線安徽鳳陽1月16日電

      責任編輯:雀鶯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lián)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