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鄭承東:香火
許多的村莊,人走著走著,都不回來了,村莊也空了,就剩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家門口曬著太陽。
曬著曬著,好像門前又新建了許多新房子,但那些建新房子的后生仔們,平時還是不回來。
那些后生仔們出去,像上了“戰(zhàn)場”,賺了些錢就好像“立功”了,虧損了就好像“受傷”了,也有的傾家蕩產“犧牲”了,無顏見江東父老,還有的就那么為了打份工“活著”,也不想回來。無論怎樣,他們有的在外面?zhèn)髯诮哟?,生了孩子,而這些孩子們更好像和老家斷了聯(lián)系,也不想回來。這叫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再苦再累也心甘,只要下一代能貼上城里人的標簽。
周寧瑪坑的杉洋村也是這樣。只有到過年,杉洋村的那些后生仔才起念家鄉(xiāng),該回家了。他們過年回家,除了要和家人團聚,無論是“立功”的、“受傷”的、“犧牲”的,或者只要是活著的,都要回家共同請一個人,這個人已經“活”了829歲,羽化成神757年。在每個常年出外的杉洋人心里,這個人不僅維系著的鄉(xiāng)愁,更是可以療傷的保護神。他叫,林祖亙,羽化成神后,又叫林公。
從正月初五開始,一直到元宵,那幾日,春暖花開,人就像村后的茶園一樣,一夜之間,漫山遍野冒出許多嫩綠的毛尖,白晃晃的,到處都是發(fā)芽和花開的聲音。杉洋新街兩旁大都是出外的人賺錢蓋的新房。一條新街與杉溪相伴行,那幾天,從村頭到村尾,新街上忽然冒出了許多似熟非熟的人,那是常年出外的人回來了,各地的請香團也朝圣來了。他們拖兒帶女,人聲鼎沸,那杉溪的水也流得比往日歡快,但最熱鬧的還是村尾的林公祖殿,鑼鼓喧天,香火裊裊。安靜了一年的祖殿,頓時成了香火的驛站。



閩東臨海多山,海上行船風急浪高,山間行走路陡坡險,于是便形成了融合自然信仰、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及宗教神祇信仰的多元神靈體系。海邊人信媽祖,山里人拜陳靖姑。每個村莊,都有各自的“土主”、各自的土地廟,為了能集中燒香祭拜,大都還“一廟多教”“一廟多神”。這些土地廟,除儒釋道并舉,還有各自信仰的奶娘、元帥等土主,武圣崇拜也遍及鄉(xiāng)村。
但林公崇拜和這些“土主”不一樣。它和古田的臨水夫人一樣,是官方敕封與民間信仰結合的英雄神祇崇拜。陳靖姑因唐代治旱祈雨、護產救民的傳說,被宋至清代朝廷多次敕封“順懿夫人”“崇福臨水夫人”等,其信仰從地方神升格為國家級祀典神祇,成為閩臺共奉的三大女神之一。
周寧瑪坑的林公信仰,便是國家級的男神崇拜。尊者林公(原名林祖亙)出生于寧德九都云氣,年幼父母雙喪,后少年立志,游歷霍童溪鄉(xiāng)間,終在霍童溪上游的寧德十四都杉洋村落戶,由詹氏先祖撫養(yǎng)成人。成年后,林祖亙發(fā)明排銃驅虎,懸壺濟世,保境安民,廣得民心。明成化年間,由時任南京督查院掌院事兼提督巡江的寧德籍鄉(xiāng)賢林聰將林祖亙生前事跡上奏朝廷。至明成化年八年,終獲明憲宗朱見深敕封“忠平王”,其信仰通過宮廟祭祀與巡境儀式延續(xù),成為閩東山區(qū)重要的地方保護神。
閩東的鄉(xiāng)村大都建在靠山傍水的溪流轉彎處,這樣容易形成沖積平原,既宜居,又暗合“背山面水、藏風聚氣”的風水要義。為了保一方平安,先輩也會在村頭和村尾,各建信仰的神仙宮廟,鎮(zhèn)邪安境。杉洋村的先輩選址杉溪峽谷兩旁,繁衍生息,也把林公祖殿建在杉洋村尾山溝底部,暗含“鎮(zhèn)煞守境”的深層寓意。而宮廟背倚筆架山主峰,五十六株明代古松如衛(wèi)兵列陣,形成“左青龍、右白虎”的天然屏障。山體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恰似蒼龍?zhí)绞祝瑢m廟攬入懷中。宮前杉溪九曲回腸,水口處雙榕交纏成太極圖式。這種布局使林公祖殿成為天地靈氣的匯聚之所,令八方香客駐足,無不肅然起敬,膜拜于心。
尊者林公一旦由當朝皇帝敕封,由人變神,變成國家級的“道德楷模”,那周邊的村邊一定是要組團前來,燒香參拜,取經學習。從明成化年間開始,到了每年正月初五開始,杉洋的林公祖殿便車水馬龍,香熏杉溪,八方香客摩肩接踵。后來,各村派來“學習取經”的代表覺得,還是要本村人一起“學習取經”,尤其是那時的閩東,因為靠山臨海,虎患成災,氣候多變,時澇時旱,百姓也易病。林公既是斬殺虎患的獵手,又是懸壺濟世的醫(yī)者;既是降妖伏魔的斗士,又是制定《家范》的智者。這種多重英雄特質的疊加,正是那時的百姓各種急需的集大成者,把林公請到各村去,不僅能讓英雄現(xiàn)身說法,零距離以德愈人,還能借助林公的法力,幫助各村百姓打虎、治病、求雨,祛除百害,鎮(zhèn)煞守境。于是,不知從何時起,到各村去,到各境去,跨越山海,“請林公”一時風靡閩東,以致外溢八閩,漂洋過海到臺灣。其核心傳播路徑以寧德市為中心,向閩東北、浙南及臺灣延伸。
——閩東核心信仰帶。以周寧縣杉洋村為中心,覆蓋寧德市全境及周邊縣市。明正德八年(1513年)祖殿建成后,信仰迅速在閩東傳播。寧德市下轄的福安、蕉城、古田、霞浦、壽寧等縣市均建有大量林公宮,至今信眾覆蓋超2000個村落,形成密集的信仰網絡。
——閩東北延伸信仰帶。向東北方向延伸至南平市及浙江溫州、福州等地。林公信仰通過民間朝圣和商貿往來傳播,南平部分縣市及溫州蒼南、福州連江等地均有林公宮分布。信眾常于正月期間組織大規(guī)模朝圣活動,赴杉洋祖殿“請林公”香火,形成跨省信仰互動帶。
——兩岸文化交流帶。以林公信仰為紐帶,連接福建與臺灣地區(qū)。自明清時期起,臺灣信眾便通過海上航線赴杉洋祖殿謁祖,如今臺灣多地建有林公宮,并定期參與閩東的祈?;顒?。例如,2024年林公金身赴臺安座儀式吸引了萬余名兩岸信眾參與,凸顯了該信仰在促進兩岸民間交流中的紐帶作用。
“請林公”就這樣成為林公信仰的重要儀式。2013年,林公祖殿和古田的臨水宮同批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便不允許在祖殿內燒香。因此,在祖殿南方的山麓上,又新建了一座新殿,每年的“請林公”朝圣儀式便都在新殿舉行。
每年的正月初五至十五,杉洋村日日香火。八閩各地信眾以村為代表,組團到林公祖殿“請林公”香火,并將火種帶回本村林公分殿,供本村信眾參拜,以此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祖殿內每日神銃轟鳴,鞭炮聲此起彼伏。信眾身著傳統(tǒng)服飾,抬神轎、執(zhí)令旗,沿村道巡游,隊伍長達數(shù)公里,場面恢弘。各地自發(fā)組織的舞龍隊、醒獅隊在祖殿前獻技,龍獅翻騰跳躍,象征祥瑞降臨。十番鑼鼓、霍童線獅,杖頭木偶戲等非遺表演穿插其中。高峰期單日可達數(shù)萬人。至今,每年前來“請林公”香客有百萬之眾,形成人潮涌動的“朝圣”場景。
閩東宗教民間信俗,有個很特殊的人文現(xiàn)象,那就是“畬漢同祀”。“請林公”是閩東民間信俗活動的一場盛大慶典。期間的組織者是林公祖殿的宮主,而這宮主卻是由畬族三姓:鐘、雷、蘭組成。他們主要負責林公祖殿的日常香火維護,以及過年期間連續(xù)十天的“請林公”盛大請香祭祀活動。畬漢共祀媽祖、臨水夫人和林公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不同族群文化的和諧共存。杉洋村有18姓,2600多人口,其中,詹氏居多,湯氏次之,而畬族鐘雷蘭三房共有230人。起初,林公祖殿由詹氏先祖全權負責,但由于日常維護與“請林公”事務日益繁重,詹氏先祖逐顯力不從心。康熙二年,蘭氏族人由福安遷居至此,詹氏先祖便與其簽訂委托書,委托書規(guī)定蘭氏代為管理林公祖殿事宜,除香火歸蘭氏所有,詹氏先祖還每年為其提供定量的口糧。至明憲宗皇帝敕封林公為忠平王后,林公信仰的影響力倍增,周邊各村前來“請林公”日益增多,工作量日益繁重,蘭氏便先后邀請雷氏、鐘氏過來共同管理,并為“請林公”盛大祭祀請香活動規(guī)定了更專業(yè)、詳細的規(guī)章制度。從此,畬族蘭、鐘、雷三房宮主正式形成領導班子。
因此,林公信仰已經超越了族群界限,成為閩東畬漢共祀、共榮的精神原鄉(xiāng)。畬漢共祀絕非簡單的神靈共享,而是生存智慧的交融。畬族以狩獵文化為底色,林公信仰“制銃驅獸”的壯舉。二者在儀式中共享香火,在口傳中重構敘事,實則是不同族群對“安全”“正義”“歸屬”等終極價值的殊途同歸。兩種文明在“請林公”的香火里達成了微妙的和解——不是通過征服與同化,而是在差異的裂隙中培育出共同的精神根系。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而不同”的共祀智慧,或許正是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的終極密碼。
林公由真人涅槃成真神,在半人半神之間,信眾們還是愿意相信林公是身邊的“大好人”。因此,對于為什么必須是正月初五后“請林公”,信眾們自有一套人間日常的說法。他們以為,林公也是普通人,也要過年,而且過年期間,他必須要到天庭述職。只有等到初五,他才回到人間祖殿。因此,各村代表只有等到初五后,才能前來“請林公”圣火。
圣火取自祖殿正中央的一尊帶鎖的銅香爐。香爐內置一柜,柜中圣火四季不滅。各地信眾從祖殿主爐中分取香灰或香枝,裝入特制香爐,象征將林公庇佑帶回本村。
“請林公”的順序從祖上開始便按地域輪動機制執(zhí)行。閩東各地的林公宮及信奉村落遵循“先祖殿后分支”的傳統(tǒng),以杉洋林公忠平王祖殿為發(fā)源地,各地信眾按地理遠近或宗族關系輪流向祖殿“求林公”。福安、蕉城、周寧等鄰近地區(qū)的信眾通常率先行動,隨后延伸至更遠的村落。
正月初五一天,是杉洋本村人“請林公”節(jié)日。那天清晨,本村村民先將林公請出祖殿。環(huán)村巡游后,林公圣駕要輪換安置在詹氏祠堂、湯氏祠堂酬神,到正月十五至十六才能將林公圣駕請回祖殿。而祖殿銅香爐的第一爐圣火,也是杉洋村村民優(yōu)先獨享,緊接著是其他村鎮(zhèn)的詹氏迎取圣火。午后,各村信眾按照事先編排的爐位順序依次前來。
各村信眾要來迎取圣火,儀式感是很重要的。各村請香團必須根據(jù)事先安排的順序,提前一天前來祖殿,辦貢禮福,與宮主、法師約定林宮起駕時間。那自帶的香火爐必須要提前一個時辰生明火,為了保證途中圣火不滅,還有準備好硬木炭、茶油餅,以備路上不斷往爐內助燃。起駕前,信眾要隨法師進行一個小時的起駕儀式。接著便由專職的宮公在銅香爐中取出圣火,將火種引入各村自帶的香亭火爐,并有各村請香團的團長,行話叫“福首”提在胸前,等待起爐。這時,請香團團員全體在正殿跪拜,在福首要求法師與宮公進行問杯后,即時起爐。那起爐儀式也是很震撼的,只見全體請香團員起身繞殿吶喊,伴隨鞭炮、神銃與鑼鼓齊鳴,“請林公”圣火迎取回村了。七位壯漢抬著香亭魚貫而出正門,孩童們追逐著飄落的灰燼,那殿前的臺階也被紛至沓來的腳步踩醒了,石旗桿旁那株枯而不朽的靈樹上,也掛滿了鞭炮的紙削。香火裊裊間,那香亭中的圣火被鞭炮、鑼鼓和舞獅隊伍簇擁著,忽隱忽現(xiàn),卻一直不滅,而香客的隊伍綿延數(shù)里,蔚為壯觀。巡游隊伍經過古樹群時必焚香,取水必祭井神。這種“萬物有靈”的樸素認知,是“請林公”圣火年年經此、亙古不變的保留習俗。
彼時,各村的村口人影幢動,信眾們提香列隊,恭候圣火。圣火回村后要先回本村宮中,安頓之后便將圣火分給信眾回家安座。下午,信眾們要到宮中,由法師再行法事,一起祈福。而貢禮桌上的全豬早已切成約重二兩左右的福份肉,由福首逐戶分發(fā)帶回家中分享。之后,護圣火三天——林公開始巡察與處理本境事務。社戲三天——感恩林公保境安民,以社戲為最高禮節(jié)敬獻。舉龍燈三天——意是期盼來年國泰民安、五谷豐收、財丁興旺。到第九天的晚上子時,放銃三聲,以示全體村民:今年的“請林公”、迎取圣火儀式與娛樂活動全部順利完成,第二天,村民們就要開始籌備耕作農事,等到來年“請林公”時再次歡聚。
就這般,每年百萬香客的跫音驚醒了杉溪的松濤,年年經此。忽然就想著,這不是簡單的朝圣,而是一個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八百年尋根。站在林公忠平王祖殿前,看著“請林公”的香火在層疊的檐角間織就著久久不散的煙網,也忽然就懂得:所謂“請林公”,本質是請回被現(xiàn)代性放逐的生存智慧與鄉(xiāng)愁密碼。當那些香火映照著朝圣者黝黑而滿是皺褶的臉龐,那便是穿越八百年的文明之火為何不滅的最好答案。
林公之火不滅,因其承載著人類最本真的精神訴求——在不確定的世界里,尋找確定性的精神錨點。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作者:鄭承東
圖片來源:林公忠平王祖殿
編輯:邱祖輝
審核:劉寧芬 吳明順
責任編輯:邱祖輝
(原標題:知乎者也|鄭承東: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