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沙埕:黨員工作室領航 “非遺”揚帆天地廣
初秋的福鼎市沙埕鎮(zhèn),海風微涼,在“劉端富黨員冠名工作室”內,游客們正圍著一座微縮鐵枝模型凝神聆聽,“這尊三層樓高的鐵枝臺架僅靠幾根隱蔽的鋼骨支撐,演員們能在上面輕盈舞動,靠的是力學與美學的完美結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端富手托模型,細致講解。

500多年來,沙埕鐵枝以其“高、險、巧、美”的特色,成為當?shù)卦压?jié)最令人期待的民俗盛宴。小演員們高立于鐵枝之上,衣袂翩躚,宛若仙子凌空起舞,所到之處掌聲雷動。這項凝聚著工匠智慧與民間信仰的技藝,是沙埕人共同的文化記憶。
然而,與許多傳統(tǒng)技藝一樣,沙埕鐵枝也曾面臨傳承困境。“老師傅年事已高,年輕人望而卻步。”劉端富坦言,技藝復雜難學,安全性有待提升,這些都制約著鐵枝的傳承與發(fā)展。
轉機發(fā)生在2022年。劉端富響應當?shù)攸h委號召,帶領9名從事非遺傳承與研究的黨員組成黨員冠名工作室,以福鼎市沙埕民俗研究會和沙埕非遺傳習所為依托,將技術培訓、文化傳播、傳承人培育作為核心抓手,致力傳承弘揚沙埕鐵枝、和平線獅等非遺。

工作室成立后,很快展現(xiàn)出強大活力。身為福鼎沙埕鐵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端富鉆研鐵枝技藝已有40多年。在工作室的傳承人培育計劃中,他是大伙眼中當之無愧的“總教頭”,從力學原理到構件制作,再到整臺設計,每個細節(jié)他都講解得細致入微。成立以來,這里已培養(yǎng)出3名新一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沙埕鐵枝傳承人,成為名副其實的“非遺孵化器”。
同時,劉端富深知,要讓承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沙埕鐵枝“傳”下來,不僅需要技藝的傳承,更需要創(chuàng)新與時代的融合。他帶領團隊,在保留傳統(tǒng)精髓的基礎上,嘗試將現(xiàn)代燈光技術、音效設計融入鐵枝表演。比如,通過采用新型電機驅動系統(tǒng),供電電壓由原來的360V大幅降至安全電壓12V,顯著提升了鐵枝表演的安全性能。同時,電機實現(xiàn)小型化和輕量化,進一步增強了鐵枝結構的靈活性與操控性,也為展演形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工作室還成功將非遺元素融入現(xiàn)代生活場景,開發(fā)出“騰飛”“新時代新征程”等鐵枝主題,使這門古老技藝煥發(fā)出新時代光彩。
走出工作室,非遺保護的理念在更廣闊的天地生根發(fā)芽。成員們定期開展“非遺保護宣傳”活動,既請群眾走進基地體驗,也主動走進社區(qū)、學校分享技藝背后的故事。9名黨員以初心聚合力,用行動作表率,將個人熱愛升華為集體擔當,凝聚起社會各界守護文化血脈的共識。

“沙埕鐵枝技藝承載著深厚的藝術與觀賞價值,作為一名老黨員,傳承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貝,是我義不容辭的使命。”劉端富如是說。同時,沙埕鎮(zhèn)黨委也將持續(xù)深化“黨員冠名工作室”品牌建設,將沙埕鎮(zhèn)國家級非遺鐵枝傳承基地打造為集技藝傳承、研學教育、文旅融合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讓“黨員工作室”的紅色旗幟,繼續(xù)引領非遺保護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
夜幕降臨,劉端富黨員冠名工作室的燈光依然明亮。鐵枝上流轉的光影,映照著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故事,也映照著一群共產黨員守護文化根脈的初心。這項跨越五百年的技藝,正在新時代書寫著新的傳奇。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記者 黃楚妍 通訊員 夏巖緣 文/圖
編輯:林宇煌
審核:藍青 林珺
責任編輯:林宇煌
(原標題:福鼎沙埕:黨員工作室領航 “非遺”揚帆天地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