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評:暑期有“三樂”
前些天,好友的孩子小林如愿以償?shù)厥盏絿鴥戎髮W的錄取通知書,這位學霸跟我們分享暑期生活時說:“三樣東西是不可缺失的,那就是樂學、樂游、樂助。”
誠哉此言,放暑假不是簡單的懶散躺平與放縱恣肆,而應當設計成一場課堂之外的新生活體驗。如此方能在這段相對自由的時光中,有機會重新定義學習、探索與奉獻,讓青春年華在盛夏里綻放出異樣的光彩。
樂學,無論是課堂,抑或假期,學習都是學子們應有的底色。在“緊箍咒”般壓力山大的應試教育下,不少學生將學習異化為痛苦的代名詞,暑期自然成了逃離書本的“自由港”,這顯然是誤區(qū)。暑期樂學,除了對課本知識進行補缺補漏、溫習提升外,學子們可以隨興讀幾部心心念念的經典名著,找一位仰慕已久的老師虛心求教宇宙人生哲理,或學一門朝思暮想的技藝。暑期樂學的關鍵,在于點燃對知識純粹的熱愛,讓學習從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犹剿鳎瑥耐庠谝筠D為內在驅動。當我們在暑期中保持思維活躍,秋季回望時,一定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那些看似漫無邊際的閱讀與思考,已在精神世界種下了難以磨滅的種子。
樂游,是暑期特有的生命體驗方式。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歷對人格塑造的力量不亞于書本。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一生宦海沉浮,卻在貶謫途中寫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達詩句。他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每到一處,既賞山水,又察民情,將游歷升華為理解社會與自我的途徑。暑期樂游既可以選擇“打卡式”的觀光旅游,也可以是一次深入鄉(xiāng)野與民俗的遠足與研學,或一場與陌生城市的對話。其意義在于打破日常生活的慣性,用不一樣的視角觀察世界、體悟生活,在游走中感受生命的廣闊與妙趣。那些在旅途中偶遇的人、意外的景、突發(fā)的事,往往比計劃中的景點更能豐富人生閱歷、滋養(yǎng)人生。
樂助,助人為樂。人生最大的快樂是幫助別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這個張揚個人成就的時代,主動關愛幫助他人顯得尤為珍貴。暑期時間相對寬裕,適合參與志愿服務、社區(qū)活動或簡單的鄰里互助。暑期樂助不必驚天動地,可以是教社區(qū)孩子讀書,陪伴孤寡老人聊天,甚至單純?yōu)榄h(huán)保盡一份微薄之力。在奉獻過程中,我們不僅拓寬了生命的邊界,滋長同情心,也更能察知個體的價值所在。善心善行無大小之分,那些看似微小的善舉,往往會在受助者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同時也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溫暖的印記。
樂學、樂游、樂助,三者看似獨立,實則相得益彰。學習為游歷提供知識儲備和思考深度,游歷為學習帶來鮮活素材和認知體驗,而助人行為則賦予前兩者以社會價值和人文關懷。暑期“三樂”正是素質教育的生活化實踐。
以樂學充實心靈,以樂游拓寬視角,以樂助溫暖他人,讓我們在短暫的暑假中,找到生命本該有的深度、廣度與溫度吧。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作者:于詩君
編輯:劉寧芬
審核:陳小蝦 吳明順
責任編輯:劉寧芬
(原標題:寧德時評:暑期有“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