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字一区国产综合_亚欧日韩欧美网站在线看_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网_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 <dfn id="zskxd"><var id="zskxd"></var></dfn>
      <span id="zskxd"></span>

      首頁 新聞頻道 外媒看寧德

      福建日報 | 福安大厝:層臺累榭 廣廈高堂

      2024-11-05 10:10 來源:福建日報

      福安市有一類建造于明中晚期至民國時期、體量龐大的民居十分有特色,這類民居在外觀上具有一個標志性的高聳大屋頂,四周布有大小不等的屋面和院落,視覺特征十分明顯。該類民居結構上通常采用三層以上的大木構架,有些屋舍甚至高達五層,單體建筑面積可達上千平方米。此類民居被稱為“福安大厝”,當地人簡稱“大厝”,是閩東地區(qū)的重要民居類型。

      冠嶺大厝

      大厝的一層主要是家庭成員休憩與交流的場所。主屋明間由太師壁分割為前后兩廳,前廳作為主要的禮儀社交空間,而后廳則用作日常生活起居;前后廳與前后院共同構成了大厝內的主要活動區(qū)域;廳兩側的次間和稍間則作為臥室使用;稍間部分設有廳,與邊院一起形成家庭生活的次要中心;主屋四周或設有廂房,用于廚房、餐廳、臥室、儲藏室等輔助功能。

      大厝的二層及以上樓層則主要用于加工和存放農產品。當地種植的早稻和中稻一般在7月至8月成熟,這段時間雨水豐富,雷雨和臺風頻發(fā),月平均濕度在77%到90%之間,日均氣溫也超過25攝氏度。這種高溫潮濕的天氣對稻谷收獲極為不利,濕稻谷若不能及時曬干,很快就會發(fā)芽變質。故福安大厝的二層中心區(qū)域設有多個糧倉,用于存放糧食,而緊鄰糧倉的大空間則用于晾曬和加工農產品,周邊還設有一些儲藏空間。以上空間幾乎可以滿足傳統稻作從田間到入倉的所有操作需求(包括晾曬、揚谷、入倉)。

      頂層空間

      盡管大厝外觀間雜,但內部空間卻靈活多變。“生活”與“生產”兩種不同功用的空間得以統一,并被巧妙地整合在福安大厝標志性的“大屋頂”之下。其營造不僅反映當地居民對自然環(huán)境的理解,也映射出社會結構與人口變遷的歷史脈絡。清中后期,特別是在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福州口岸的開放帶來國際貿易的顯著增長,尤其是茶葉等山區(qū)經濟作物。這一時期,福安經濟隨之繁榮,促進村鎮(zhèn)的擴張和人口的激增。根據明萬歷版《福安縣志》的記錄,當時福安的主要村落有143個,而到清光緒版《福安縣志》所記載時,村落數量已增至720個。據1999年版的《福安市志》所述,當地清末的人口數是明末的18.1倍。

      在人口銳增的現實背景下,福安大厝逐漸展現出“層臺累榭,廣廈高堂”的地域性特征?,F存大厝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每個時期分別對應不同營造類型:明中晚期“徹上露明造”,明末清中“重棟造”,晚清民國“樓屋造”。

      “徹上露明造”也稱為“徹上明造”,其特點在于民居建筑內部不設天花,大木構架上方的梁、枋、檁、椽等結構完全暴露于室內,使人們在抬頭之際,便可直觀地領略到頂部大木構架。這種做法不僅可以增加室內空間的高度,同時有助于節(jié)省材料。這種營造技術在福安現存的明清傳統大厝中最為常見。

      “重棟造”為《營造法原》中記載的“頂槅”或“頂格”做法,指的是在前廳上方構建人字坡屋面,使得廳堂空間顯得寬敞而明亮。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描述:“精室不見椽瓦,或以板覆蓋,或用紙糊,以掩屋上之丑態(tài),名為‘頂格’。”“重棟造”的產生,不僅可以遮蔽簡陋的草架,還能使前廳儀式空間顯得更加莊嚴。根據所施坡面的數量不同,“重棟造”可分單坡和雙坡兩種形式。單坡在福安傳統民居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過渡作用,它嘗試營造居住與儀式空間的和諧共存。而雙坡則出現得較晚,是在前廳上方施加前后兩坡面的人字頂。在這類大厝中,若身處下廳,抬頭只能看見樓板;只有置身于二樓上廳,才能看到大厝真正的屋頂。不熟悉大厝的人,第一眼可能會直接將其誤認為是屋頂的構造,而忽略了隱藏在廳堂上部的巨大勞作空間。“重棟造”的營造方式,體現了古人對空間層次和視覺深度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建筑美學的不懈追求。

      “樓屋造”是在本土木構架建筑的基礎上對前廳儀式空間進行改造,融入洋樓中的樓層樣式。晚清民國時期,福安傳統民居的轉型基本上沿著兩個途徑發(fā)展:一是外來移植,即輸入、引進國外同類型建筑;二是本土演進,即在傳統舊有類型基礎上進行改造與演變。其具體做法為前廳上方不施假頂而采用樓板進行隔層,根據前廳樓板的高低不同,“樓屋造”也可分為一樓造、半樓造、二樓造。“樓屋造”的出現,增加了福安大厝可利用空間,讓原本被人字頂所占的三層大面積敞開,從而提高空間靈活性,達到擴大暴曬作物面積的目的。該營造方式是從福安居民生產、生活需要的角度考慮,進而對前廳空間進行改造。

      這類民居建筑不僅在福安本地分布廣泛,在鄰近的霞浦、柘榮等地也有所分布。在現代社會,福安大厝的居住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特別是在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生態(tài)建筑方面,對空間的高效利用、對氣候的適應性設計以及對家庭生活的深刻理解,仍為現代建筑設計提供寶貴的參考。

      (作者單位:閩都建筑遺產保護傳承與設計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陳娥

      審核:劉寧芬 林珺

      責任編輯:劉寧芬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