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燈結彩、歌舞飛揚……連日來,“文潤庭州,大地流彩”——新疆呼圖壁縣“群眾村晚”迎新春系列活動如火如荼地舉行。在福建援疆寧德分指揮部的邀請和支持下,寧德市霞浦縣山哈歌舞藝術團奔赴一場五千公里的文化之約,與呼圖壁的演員們一起,給“群眾春晚”帶來了一場特別的演出。 在呼圖壁縣城錦華牛街、大豐鎮(zhèn)和雀爾溝鎮(zhèn),山哈歌舞藝術團進行了多場演出,為現(xiàn)場觀眾表演了畬族舞蹈《迎賓歌》《花斗笠》、畬族武術《盤柴槌》、畬族原生態(tài)歌曲《阿嚕調》等節(jié)目,充分展示了霞浦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深情詮釋了“寧呼情長攜手進,一起歌舞向未來”的活動主題。 本次活動不僅是一次藝術的交流,更是一次心靈的碰撞與交融,有助于推進寧呼兩地文化交流交往走深走實。 畬族舞蹈《迎賓歌》 一句畬語,一條織錦,這是畬家“三公主”在“攔路”迎賓,畬族姑娘們著盛裝、唱山歌,將祝福送給尊貴的客人,據說,這也是畬族的最高禮儀之一。 在迎賓的時候,還有必不可少的獻織錦環(huán)節(jié),畬族織錦又稱“山哈帶”,是畬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中最具有民族特色、最主要的一種民間工藝品。獻織錦是畬族傳統(tǒng)禮儀,為貴客獻上寓意吉祥的彩帶,并用畬族特有手勢鞠躬致意,恭祝幸福吉利。 畬族舞蹈《花斗笠》 畬族花斗笠又稱“三公主頂”,是畬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做工精細,設計考究,美觀大方,獨具特色,被稱為“閩東畬族竹編工藝之最”,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畬家姑娘在重大節(jié)目時一定會戴上花斗笠,配上畬族鳳凰裝,更顯娉婷跳脫,展現(xiàn)著畬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畬族武術《盤柴槌》 盤柴槌又叫盤柴糙,漢語稱為棍術,是畬族最為古老且最具特色的棍術武術,福建省級非遺項目。相傳起源于畬族發(fā)祥地潮州鳳凰山,由畬族先人雷烏龍首創(chuàng),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后經各代武術宗師的傳承、發(fā)揚,并與其它武術門派研習、交流,幾經傳承創(chuàng)新,形成充滿畬族特色的傳統(tǒng)武術。 畬族原生態(tài)歌曲《阿嚕調》 霞浦縣是全國第二大畬族聚居縣,保留著豐富多彩的畬族文化遺產。畬族人以歌當哭,以歌述志,以歌言情,可以說,畬族歌言貫穿了畬族人的一生,是溶于每一位畬族人靈魂深處的民族習慣。作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的閩東畬族歌言,收集了情歌、山歌、對歌等多種特色畬族歌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阿嚕調”,以尾音阿、嚕為特色,生動地體現(xiàn)了畬族歌言原生態(tài)的唱法。 來源:寧德援疆微信公眾號 編輯:何冰如 審核:陳姜燕 林珺 責任編輯:何冰如 (原標題:援疆連線丨赴一場五千公里的文化之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