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丨走進杜運燮故居 追溯抗戰(zhàn)詩人的烽火記憶
日前,筆者探訪了位于古田縣大橋鎮(zhèn)瑞巖村“九葉詩人”杜運燮的故居,追溯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zhàn)歲月,探尋文學背后一個民族的時代記憶。
瑞巖村,這座中國傳統(tǒng)村落,保存著清乾隆年間的五十余座古民居。坊巷縱橫,白墻灰瓦的院落大厝間,時光仿佛在斑駁的古墻上低語。杜運燮故居便靜駐于這片古樸祥和之中。
杜運燮故居位于村中心弄12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歷經(jīng)兩百余年風雨。這座坐北朝南的清代宅院,布局規(guī)整,由大門、門廳、正廳、后廳及東西廂房構成。門楣上“忠厚傳家”的匾額,無聲訴說著杜氏門風。
在故居,杜運燮親屬及村里的老人講述了詩人的抗戰(zhàn)往事:杜運燮1918年生于馬來西亞霹靂州,1934年秋回國求學。高中畢業(yè)后,他輾轉浙大、廈大,終在林庚先生引薦下轉入西南聯(lián)大外語系。聯(lián)大期間,他積極投身文學創(chuàng)作,詩作獲得朱自清、巴金等大家賞識,與穆旦、鄭敏并稱“聯(lián)大三星”。1941年,杜運燮響應學校號召投筆從戎,先任“飛虎隊”翻譯,后勇闖“駝峰航線”,飛越喜馬拉雅山抵達印度,在中國駐印軍藍伽訓練中心擔任翻譯。烽火硝煙中,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尤以《滇緬公路》為最。朱自清曾稱贊其詩展現(xiàn)了“‘忍耐的勇敢’和‘真切的快樂’”。
如今,杜運燮故居成為瑞巖村重要的人文地標。故居內設立了“詩人杜運燮展陳館”,通過圖片、文字、實物等,翔實展現(xiàn)其生平與詩歌成就。駐足館內,《滇緬公路》《草鞋兵》《被遺棄在路旁的死老總》《林中鬼夜哭》《無名英雄》……一行行詩句,將人帶回那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我們仿佛親見筑路軍隊炸巖開林的艱辛,目睹愛國華僑駕駛滿載物資的卡車,在崎嶇泥濘的滇緬公路上,用生命澆筑出一條抗戰(zhàn)“生命線”。
走出展館,步入精心打造的“詩歌小巷”。這里匯聚了“九葉詩派”代表詩人的名篇,如杜運燮的《秋》《滇緬公路》《夜》,袁可嘉的《沉鐘》,穆旦的《贊美》等佳作。黨建詩詞弄、瑞麟弄與之相映成趣,營造出濃厚的詩歌氛圍,令人沉醉于一場豐盛的“文化饗宴”。
“杜運燮先生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瑞巖村黨支部書記杜立松表示,“在多方籌劃指導下,2024年我們依托體彩公益金項目,著力將瑞巖村打造成‘詩歌小鎮(zhèn)’。項目的建成不但提升了村貌,更激發(fā)了村民學習詩詞、教育后代的熱忱。未來,我們計劃舉辦鄉(xiāng)村詩歌大賽,讓更多人了解杜運燮,愛上詩歌。”
采訪尾聲,詩歌小巷內一幅瑞巖村航拍圖赫然入目。俯瞰層疊的古建屋頂,心中敬意油然而生。那個烽火年代,有杜運燮、穆旦投筆從戎,有魯迅棄醫(yī)從文……救國圖強的信念融入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脈。先輩們的光榮詩篇,已銘刻于民族史冊,激勵今人在民族復興的征途上砥礪前行。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通訊員 李文君、詹圣
編輯:陳娥
審核:陳小蝦 周邦在
?
責任編輯:陳娥
(原標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丨走進杜運燮故居 追溯抗戰(zhàn)詩人的烽火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