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榮富溪村:紅色文化傳薪火 文明實踐結碩果
在柘榮縣富溪鎮(zhèn)富溪村,矗立著一座清代磚木結構的民宅,這里曾是閩東革命的重要樞紐——富溪秘密交通站。
1934年4月,中共霞鼎泰縣委第四區(qū)委在富溪成立,駐點設于富溪村里街4號民房,同時在此設立紅軍秘密交通站。房主溫元長熟悉當?shù)氐匦温窙r,利用自己亦農(nóng)亦商的身份作掩護,負責接頭聯(lián)絡等工作,并把房子三樓里間作為交通員接頭、領導同志臨時駐足場所。
昔日的革命聯(lián)絡點已成為承載紅色記憶的旅游長廊,如今,它不僅是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富溪村紅色旅游的“金字招牌”。
近年來,富溪村堅持“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富溪發(fā)展好”的“四好”理念,探索以豐富多元的方式將紅色文化融入文明實踐中,打造特色紅色文化服務項目,讓紅色基因在文明實踐中代代相傳。
“我們將文明實踐站點與柘榮縣圖書館富溪鎮(zhèn)分館、銀行博物館、手工作坊等場館、新陣地相融合,以探訪交通站舊址、傾聽交通員溫元長的故事、誦讀紅色經(jīng)典、舉辦紅色宣講、開展親子閱讀、重走福溫古道等多種形式活動為載體,整體打造涵蓋紅色文化研學、古商貿文化研學、文創(chuàng)開發(fā)的文化服務核心功能區(qū),讓村民和游客學習革命精神,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富溪村黨支部書記吳雄英介紹。
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實踐站成立了“紅色文化傳承”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鼓勵黨員群眾參與志愿活動,做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踐行者,常態(tài)化開展理論宣講、便民惠民、環(huán)境整治、法律援助、關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各類志愿服務,讓紅色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在這片土地上相融相生。
富溪榨油坊的經(jīng)營者游廷建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的一員,對村里的志愿服務活動十分熱心。“我參加鄉(xiāng)鎮(zhèn)志愿活動,是源于內心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想為這片土地和鄉(xiāng)親們做點實事。村里的老人較多,我多次參與關愛孤寡老人活動,陪他們聊天、幫忙打掃屋子,在和老人們相處過程中,我感受到他們的孤獨與對陪伴的渴望,也體會到自己付出的價值。未來,我會繼續(xù)投身志愿活動,為地方發(fā)展貢獻更多力量。”游廷建說。
吳雄英介紹,自“紅色文化傳承”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成立以來,富溪村組織志愿者入村入戶收集革命歷史文物160余件,走訪記錄革命前輩、烈士遺屬口述的英雄故事20余則,開展“老黨員紅色課堂”“兒童心向黨 喜迎二十大”等主題活動100余場,已服務了來自各地的500多批研學團隊,累計2000余人次在富溪開展紅色研學體驗。
如今,富溪村正以紅色文化為魂、文明實踐為徑,持續(xù)激活鄉(xiāng)村振興內生動力,繪就了一幅“紅色引領、文旅興村、文明共生”的生動畫卷。
來源:閩東日報記者 劉源 通訊員 鄭德冬
編輯:邱祖輝
審核:劉寧芬 林珺
責任編輯:邱祖輝
(原標題:柘榮富溪村:紅色文化傳薪火 文明實踐結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