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字一区国产综合_亚欧日韩欧美网站在线看_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网_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 <dfn id="zskxd"><var id="zskxd"></var></dfn>
      <span id="zskxd"></span>

      首頁 新聞頻道 寧德新聞

      百鄉(xiāng)千村行丨作家們的“周寧印象”是這樣的……

      2025-09-23 20:21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秋日的周寧,云霧繚繞山間,溪水如碧玉般蜿蜒流淌。9月17—18日,由中共周寧縣委宣傳部、閩東日報社(寧德市文化傳媒集團)聯(lián)合舉辦的2025體驗“閩東之光·福聚周寧”文學攝影采風采訪活動在周寧啟動。作家學者、新寧德拍客團成員、新聞記者等組成采風團,走進古窯、花海、溪畔、古村,用鏡頭捕捉山城的靈秀風光,以筆墨詮釋周寧的人文底蘊,全方位講述當?shù)厣鷳B(tài)守護、綠色發(fā)展與文化傳承的奮進故事。

       

      現(xiàn)輯錄文藝作者們

      在周寧采風期間的隨感短章

      一起來看看

      作家眼里的“周寧印象”是怎樣的吧——

       

      以一場壯懷激烈的戰(zhàn)斗豐碑為序幕,以一棟鐫刻英魂的滄桑故居作終章,“閩東之光·福聚周寧”文藝采風,將我們引入“四庫”周寧的蒼翠深處。

      我們漫步于“花開富貴、魚躍龍門”的浦源古鎮(zhèn),穿行在“薪火相傳、四路通達”的泗橋鄉(xiāng)街,駐足于“神韻淳江、萄醉你我”的純池村落,所至之處,皆是勠力同心、奮楫爭先的時代新象,如長卷般在山水間徐徐鋪展。

      月山龍窯,一百九十載窯火不絕,硋器于烈焰中涅槃而生,流光灼灼;高天紫云,屹立于千二百米之巔,霧涌云蒸,人間仙居。溪口如畫,詩意不必遠尋,棲居即入夢鄉(xiāng);禾溪岸畔,土墻如時光默片,靜立于流淌的光陰中,低語著村莊的變遷與堅守……

      這一切,不僅是山水自然的慷慨饋贈,更是熱血鋪底、信仰著色的壯麗畫卷。歷史與當代交相輝映,精神與大地彼此照亮。紅色基因,如潛流、如長風,貫穿歲月,照亮前路,成就了周寧的氣象萬千。

      ——繆華

       

      鯉魚溪  劉巖生 攝

       

      紫云村‌的風是帶著甜味的,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草香。青瓦白墻在乳白色煙靄中時隱時現(xiàn),仿佛被時光遺忘的宣紙畫。海拔1200米的村莊,清涼經(jīng)濟正以蓬勃之勢,展開“紫云之巔·燒烤與民謠的約會”。秋已至,暑已消,一撥撥旅人還在盡情享受著習習涼意。

      溪口村‌的水總在講述著故事,卵石被沖刷得圓潤如歲月打磨的智慧。虹潭橋下的紅鯉倏忽游過,倒影里晃動著明清商賈的繁華舊夢。“萬籟周寧觀皓月歸溪,千般妙景沐仙風入口。”寥寥18字,就讓人們感受到溪口村的別樣風情。

      禾溪村‌的秋天是如此迷人:“朗天秋水雁鴻聲,桂子飄香月最明,金菊籬前爭艷色,芙蓉江上聞新清……”古樟樹下,老人們用方言閑話家常,仿佛連風都浸染了鄉(xiāng)音的溫軟。

      純池村‌的揮筆最是大方:“淳江神韻,萄醉你我!”寬闊的胸襟攬下一池秋水,在多彩的韻律中,漾開了幸福的漣漪。夕陽西下,炊煙與晚霞繾綣,山巒化作剪影,俊俏的模樣點綴這水墨般的黃昏!

      ——阮兆菁

       

      紫云村 林森 攝

       

      在影像力量日益彰顯的讀圖時代,繼蕉城、壽寧、霞浦成立閩東日報新寧德拍客團分團后,周寧也隨之成立“新寧德·云端拍客團”,恰逢其時,意義深遠。這不僅是為攝影愛好者搭建的一個交流平臺,更是用現(xiàn)代視角記錄歷史、傳播文化、服務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之舉。周寧,地處寧德高山云端,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tài)、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蓬勃的發(fā)展景象。“新寧德云端拍客團”的鏡頭即是當代的“史筆”,每一位拍客都是時代的記錄者。他們用光影捕捉周寧的綠水青山、城鎮(zhèn)變遷、民俗風情、產(chǎn)業(yè)新貌,正是在進行一種生動的“影像志”創(chuàng)作,為后世留存下最直觀、最鮮活的“信史”素材。期待“新寧德云端拍客團”能真正成為:地方形象的“展示窗”、文化傳承的“新載體”、時代發(fā)展的“記錄儀”和大眾參與的“聯(lián)通橋”,并匯聚各方視野,擷取萬千光影,用一張張精美的圖片,講述精彩的周寧故事,傳播動人的寧德聲音,為譜寫“寧德篇章”、堅定文化自信貢獻獨特的周寧影像力量!

      ——鄭承東

       

      泗橋鄉(xiāng)溪口村虹潭橋 柳德甫 攝

       

      用當今節(jié)奏,敲響梆子,吆喝著“閩東之光·福聚周寧”的采風號子,走過周寧浦源鎮(zhèn)月山古龍窯,紫云村,花鯉小鎮(zhèn)、鯉魚溪;泗橋鄉(xiāng)溪口村、下樓、硋窯村;純池鎮(zhèn)禾溪、蓮地、純池村。聽山風回頌,溪水詠嘆,湖波輕吟,再看書寫在田疇之上的日記,這里溢滿著鄉(xiāng)村復興的氣象。我摘錄“龍窯、硋窯永遠燃燒著鄉(xiāng)村人思變的情懷;禾溪、溪口,清流中泊下的人文如魚游弋;幾粒雨點落入純池湖中,一圈圈漣漪波紋向外擴大;下樓、蓮地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那用鮮血點燃的光芒,照亮前程。”這幾句,移植到心野田疇里,而后精心耕耘,在周寧鄉(xiāng)村振興文化助力的華章里,有我的一畦綠意。

      ——禾 源

       

      禾溪村  柳德甫 攝

       

      秋日午后,周寧縣萌源村月山古龍窯,肖家漲、肖永燦父子正打開窯口,近千件柴火燒制的傳統(tǒng)硋器一一面世。

      硋是介于陶與瓷之間的黑瓷,是中國南方人家常見的生活器物。

      周寧縣制硋業(yè)始于清道光年間,至今有著近200年歷史。14歲開始學習制硋技藝的肖家漲已經(jīng)在月山古龍窯堅守了58載。揉泥、制坯、晾曬、上釉、裝窯、燒窯,繁瑣的工序,肖家漲重復了數(shù)萬遍。茶器、鹽罐、酒缸等各式硋器,外觀質(zhì)樸卻有著實用的內(nèi)在。

      小時候,我時常蹲守在木匠、篾匠等鄉(xiāng)村手藝人面前,好奇地看著一根木料抑或一根竹子如何變化成一把椅子、一件竹席,雖然難以學會但卻增長了不少見識與樂趣。

      許多鄉(xiāng)村手藝人已經(jīng)淡出了我們的視野,比如磨刀匠、補鍋匠、彈棉匠。經(jīng)常在鄉(xiāng)村間行走,驚喜與失落常常相伴而生。

      誰來守護鄉(xiāng)村的手藝、記憶,以及我們的鄉(xiāng)土家園?在這點上,我相信,肖家漲是欣慰的,兒子肖永燦不僅傳承了他的手藝,并在精進著這種古法技藝。

      草木葳蕤,花香氤氳。行走在周寧山水間,我品讀著堅守與傳承的意義。

      ——吳道鍔

       

      鯉魚溪 李在定  攝

       

      一提“云端周寧”,就是一陣清涼,她早已成為避暑的品牌。初秋到這里,抱定的是沁人心脾的涼意與一片清澈的寧靜。有人說:“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漫步于鯉魚溪畔,穿行在蓮地村中,身體與靈魂仿佛一同切換至休閑模式,此刻的我擁有了這方山水與風月。

      目光借助太陽光影移動,越過田野,走向天際,與云攜行,回顧大地與溪流成了根脈;腳步順應溪流的行走,穿谷走灘,與一個個村莊相遇,村莊成了文化光耀的群星,閃耀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文的光芒?;ㄕZ的豐富,鯉魚故事的深遠,泥土的涅槃,流水的智慧等,都如晚熟的葡萄,吸足了春日的雨水與盛夏的陽光,一串串地成熟在這塊土地上。不僅解暑,更能安放內(nèi)心的浮躁。

      ——陳巧珠

       

      鯉魚溪 柳德甫 攝

       

      云端周寧,這座全省海拔最高的縣城,云是它豢養(yǎng)在天上的羊群。7.8平方公里的芹山湖,與層疊的森林相依,孵化出一群又一群云的孩子。

      云落在福建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其名“紫云”,是紫氣東來之所嗎?吸引人們據(jù)此云游。云走泗橋,化作虹潭橋下的滟影,波光蕩漾之間,揉碎了孩子們的笑語,還有走橋老人行行復行行的誦經(jīng)聲;云停禾溪,將連綿矗立的土墻望老了,而在那座始建于1941年的禾溪中心國民小學,仿佛還飄蕩著恰同學少年的氣息;云游純池,漲滿一汪淳江水,般若寺的鐘聲漫過夜色,廣場舞的歌聲亮起——古老與現(xiàn)代在這里交織,寂靜與斑斕在同一片天地。

      ——張久升

       

      周寧縣浦源鎮(zhèn)萌源村月亮山古龍窯 林森 攝

       

      周寧,在云端,故事在云間漫開。

      傳承九代的肖家龍窯,在萌源,在月亮山。初開的窯,散出烈火的溫,窯變的盞,飄起云紋的裳,用這盞乘紫云的茶,有真香。溯著窯火,可觸摸硋窯的宋盞;循著茶香,可嗅得北苑貢茶的醇香。硋金、茶銀架起木拱廊橋——三仙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列入聯(lián)合國“非遺”名錄,本體列入中國“世遺”預備名錄。

      云端有溪曰,溪口。寬溪窄口聚福,好一個親水樂園。有老火車慢行溪邊,有竹藝館展示云間。云端有池曰,純池。古寺廊橋聚福,蓮地的葡萄飄出玫瑰的香,有著妮娜皇后的雅,擷一顆入口就陶醉了。

      ——莫沽

       

      1200米海拔造就了她在華東繁星般密布的村落中至高無上的地理位置。紫云是一只隱在深山修煉的綠狐,以這里的山水畫膚,以物產(chǎn)塑肉,潛心習練“三奇”“三高”絕世武功秘籍,蓄積500年功力,經(jīng)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場紅色風暴洗禮,遂脫胎換骨,羽化而成云端仙子。

      ——唐戈

       

      浦源鎮(zhèn)紫云村  鐘龍健 攝

       

      到周寧,首先想到的便是鯉魚溪。那里曾是人魚同歡的桃源,二十余載光陰掠過,記憶雖已泛黃,卻依舊清晰如詩。

      故地重游,舊路依稀。我們循著溪聲向前,不覺步入一片初秋的荷塘。偌大的池塘中,荷的家族正熙攘熱鬧——有的猶擎粉瓣,有的已結新藕,層層濃綠的荷葉將水面鋪得風雨不透。偶爾有水鴨子撥開翠影,悠然游過;一兩聲蛙鳴從深處躍起,更點亮了這靜謐的生機。我們走在曲折的棧橋上,看晚霞在天邊熾烈地燃燒,恍如走入一幅工筆精細、色彩飽滿的圖畫。

      夜幕四合時,光影突現(xiàn)——荷田水幕燈光秀,夏日里的視覺盛宴。璀璨的燈光點亮村野,映照出八百年來“人魚同樂”的文化傳承,為古村注入了現(xiàn)代審美活力。絢麗的燈光秀不僅照亮了古村夜色,更照亮了周寧文旅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之路。

      ——甘湖柳

       

      在云端千年的遙望與靜謐的時光交融,云白天藍下邀約花海、陽光、茶香、葡萄甜,家鄉(xiāng)山水描繪出四季斑斕的畫卷如云層舒卷鋪展,白云是山水的靈魂,只看白云朵朵便覺歲月靜好!曾經(jīng)以為家鄉(xiāng)是云深不知處的遠方,如今才懂,所謂鄉(xiāng)愁,不過是記憶里那口茶的回甘,是葡萄架下那串笑聲的余韻,是看到老房子被修繕時泛起的熱意,是聽見鄉(xiāng)音時突然軟化的情愫。風從山那邊吹來,帶著清茶與葡萄的甜香。我知道,這方被云霧溫柔包裹的土地,正在書寫新的詩行——不是遠離塵囂的隱逸,而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交響;不是故步自封的守舊,而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琴瑟和鳴。而所有離鄉(xiāng)的人,終將在某個云起的清晨或霧散的黃昏,沿著記憶的藤蔓歸來,因為他們知道:水云深處,有最暖的燈火,最濃的鄉(xiāng)音,最真的歸程。

      ——徐華麗

       

      多肉基地  劉巖生 攝

      浦源鎮(zhèn)花鯉小鎮(zhèn)多肉基地  鐘龍鍵  攝

       

      周寧的色調(diào)是綠色的。山林茂密,溪水如帶,空氣清新。云朵似春天的初雪堆砌山頭,風吹過,云影波光在水中繾綣,滿溪流淌著綠色的深情。這山這水,典藏著太多動人的景致:在浦源,花鯉小溪八百多年安然如故,人鯉和諧成為亙古神話;百畝荷園在夜晚點燃燈光,舉行盛大的音樂會,眾荷昂首傾聽,百蟲應鳴,游客流連忘返;在萌源,高山冷涼花?品種眾多,多肉植物以高貴、典雅、歡欣、雀躍的藝術造型,展現(xiàn)蓬蓬生機;在純池,蓮地葡萄園內(nèi)“尼娜皇后”風姿綽約,高山果實獨特的味道對外輸送澎湃的熱情;在泗橋鄉(xiāng),溪口杉林直聳云天,碧綠色的流水蕩漾出春的波光;宋瓷的碎片叩響古老土地的千年風韻。水城周寧是一幅青綠山水畫,山溫情,水婉轉(zhuǎn),撥動歲月溫柔,每一處讓人心生眷戀。

      ——鄭飛雪

       

      大道親水,水,在這里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妙筆。

      浦源鯉魚溪的水,載著千年護魚文脈,“人魚共生”的傳說成了文旅IP,游客循水賞游魚、品古俗,文化底蘊成引流核心,是“以文促旅”。紫云村的水凝作高山云霧,游客踏霧而來,在體驗清涼時,也將“云端村落”的景致與記憶傳開,是“以旅彰文”。

      萌源村古龍窯旁、硋窯村展示館里,水與土、窯火涅槃出陶瓷文化,非遺技藝借文旅變可體驗的文創(chuàng),古老技藝在旅游中活態(tài)傳承。最是泗橋鄉(xiāng)溪口村,龍亭溪畔的房車民宿、洲渚上的小火車因“水”串起休閑體驗,既憑“臨水而居”文化引客,又借旅游傳揚鄉(xiāng)村美學。流水滋養(yǎng)著這些鄉(xiāng)村的田園風光,也托起了鄉(xiāng)村“農(nóng)文旅”融合的致富路。

      ——鄭玉晶

       

      蓮地村 魏孫亮 攝

       

      秋天終歸是屬于鄉(xiāng)村田野的,那些掛滿枝頭的果實是田野奉獻給我們最真實的喜悅。走進云端周寧,對話一幢古屋、賞一片金黃、聽一條溪吟,抑或品一串甜蜜,這些藏在日子里的景致,把我們最平凡的歲月變得奢華而浪漫。

      在浦源,八百余年歲月沉淀的鯉魚溪,人魚和諧,宛如一幅靈動的畫卷,古村的古韻與現(xiàn)代的活力在此交融,讓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泗橋“水文章”做得有聲有色,山水之美、人文之韻、產(chǎn)業(yè)之興交相融合,為旅人奉上典雅靈動的旅行體驗。

      純池,是一幅古韻與新風交織的山水畫卷,千年廊橋、古村遺韻,云端秘境,滿是原生態(tài)的靜謐與靈秀。

      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的紅色土地,在革命的烽火歲月中熠熠生輝。“從未失手的地下交通員”張云盛,“十字架上的英雄”凌福順,以及眾多的老區(qū)村,彰顯著這片土地上英勇不屈的英雄血脈與歷久彌新的紅色基因。

      生態(tài)守護、綠色發(fā)展、文化傳承,這是新時代周寧人奮進的故事。

      ——盧彩娛

       

      純池鎮(zhèn)濕地公園 魏孫亮 攝

       

      邂逅周寧鯉魚溪,猶如翻開一冊山水寫就的千年詩集。雨霧暈染墨痕,溪流自成韻腳,朱砂色的錦鯉在青瓦倒影間游弋,將八百載光陰譜成流動的樂章。古厝為硯,錦鯉作箋,每一尾漣漪都在訴說穿越時空的故事。最觸動我的是溪畔的魚冢文化——當?shù)卮迕褚曱庺~為家人,世代守護著人魚共生的生態(tài)智慧。這份對生命的敬畏融入溪水,讓生生不息的輪回在碧波中獲得永恒。這不僅是條溪流,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生命對話,讓人在粼粼波光中照見文明傳承的溫度。

       

      來到周寧純池,時光仿佛在這里放緩了腳步。漫步葡萄藤架下,看晨光透過藤梢灑落,薄霧輕撫遠山的輪廓。每一串紫葡萄都飽含陽光的甜蜜,仿佛把歲月釀成了醉人的溫柔。沿著溪流行走,茶香伴著微風縈繞衣角,在梯田的光影間,總覺得自己與這片山水早已相識。云海偎依峰巒,又落進湖心,讓人不禁思考永恒的意義。般若寺的鐘聲掠過水面,風鈴輕響時,漫天流云如無字經(jīng)卷般舒展。這一刻,“葡醉純池”不再只是一個名字,而是身心沉醉其間的真實體驗。都市的喧囂徹底遠去,只剩山水的寧靜與心靈的平和,這份美好值得一來再來。

      ——吳曉霞

       

      鯉魚溪  劉巖生 攝

       

      行走在周寧的青山綠水間,我的鏡頭不僅捕捉到云霧茶園的寧靜詩意和鯉魚溪畔的歲月靜好,更追尋到一片深植于這片土地的紅色血脈。在浦源古村的青石板路上,我仿佛聽見了凌福順烈士堅定的腳步聲。

      這位周寧英雄在1936年那個黑暗的黎明,面對敵人的槍口,高呼“我雖絕代,革命永不絕代”,用生命詮釋了信仰的力量。他的故事讓每一座青山都承載著革命的記憶,每一泓清泉都映照著先烈的英魂。如今的寧靜祥和,正是凌福順們用熱血換來的最好饋贈。

      鏡頭下的周寧,既有千年古村的恬淡生活,也有紅色基因的深刻烙印。凌福順的精神如同這里的云霧,縈繞在山川之間,滋養(yǎng)著新時代的“福”文化。這種“福”,是先烈用生命守護的家國之福,是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生活之福,更是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精神之福。

      這次采風讓我深刻理解,“閩東之光”不僅是山水之美,更是信仰之光、精神之光。凌福順與周寧的青山綠水已然融為一體,化作這片土地上最動人的風景。

      ——林 森

       

      凌福順故居  柳德甫 攝

       

      文化為魂,產(chǎn)業(yè)為翼,看見鄉(xiāng)村振興的萬千氣象。

      當鏡頭對準我們周寧,從古龍窯當?shù)亟橙苏趶驮未拼杉妓嚕嗄?、拉坯、施釉的每一個動作都透著專注,到紫云村的紅色印記、民宿炊煙,鯉魚溪青瓦白墻的民宿依溪而建,推窗就能看見鯉魚游弋、古厝錯落。從硋窯村的宋瓷古韻窯火雖已熄,但殘片上的釉色仍顯溫潤,到溪口村鄉(xiāng)村旅游的活力,古橋的石拱、溪邊的水車、墻上的彩繪,這些元素串聯(lián)起“可游、可玩、可憩”的體驗,讓“鄉(xiāng)村游”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能觸摸到的煙火氣。我們每一次按下快門,都在捕捉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動脈搏——這里沒有千篇一律的模板,只有“一村一特色”的鮮活實踐,讓文化與產(chǎn)業(yè)在山野間開出了振興之花。

      相機里存滿了村莊的畫面,心中卻滿是觸動。這次采風,我們拍下的不只是風景,更是鄉(xiāng)村振興的“周寧答案”——以文化喚醒鄉(xiāng)愁,用產(chǎn)業(yè)帶動增收,讓每個村落都能守住特色、活出精彩。這些鏡頭里的故事,終將成為照亮更多鄉(xiāng)村的微光。

      ——李洪元

       

      泗橋鄉(xiāng)溪口村  葉先設 攝

       

      金秋白露后,在云端周寧,追云,看云,拍云。

      積云,層云,卷云,飛云;淡云,濃云,白云,烏云。云出沒無常,云變幻莫測。云,是周寧的靈魂。它飄過千米紫云,拂過千年古窯,流過百年鯉魚溪,最終停駐在行攝者的鏡頭里、作家們的筆端。這云,凈而靜,是生態(tài)凈土的無聲詩行;亦動亦舞,是閑適文旅的生動注腳。它陰翳出度暑勝地清新溪口、纏繞著蓮地的高山甜美葡萄園,也氤氳在禾溪橋邊,那杯由歸鄉(xiāng)青年沏出的熱茶里…

      多年來,周寧人如云般匆匆行色,奔赴他鄉(xiāng);而今,這云又成了鄉(xiāng)愁的信使,牽引著游子踏云而歸。也呼喚著一茬茬外鄉(xiāng)休閑客奔赴而來。只為這云下的樂土,產(chǎn)業(yè)扎根,文脈綿長,生活靜好。

      云,本不屬于誰,卻在這里,擁抱了每一個歸人。人們帶不走一片云,卻將云的記憶、云下的日子,打包成一份此處心安的棲息。

      ——劉巖生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編輯:邱祖輝

      審核:劉寧芬 吳明順

      責任編輯:邱祖輝

      (原標題:百鄉(xiāng)千村行丨作家們的“周寧印象”是這樣的……)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wǎng)簡介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寧德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lián)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wǎng)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