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字一区国产综合_亚欧日韩欧美网站在线看_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网_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 <dfn id="zskxd"><var id="zskxd"></var></dfn>
      <span id="zskxd"></span>

      首頁 政務頻道 寧德網聞

      擺脫貧困:閩東寧德跨越三十年的接力(2)

      2015-11-12 09:15 來源:新華社

      安  家

      歷史上“遂山林而居”的畬族,是閩東的特困群體。寧德全市共有畬族人口19萬左右,為全國最大的畬族群眾聚居地。以往,他們大多居住在半山腰間的茅草房中,生產生活環(huán)境惡劣,與外界聯(lián)系溝通很少。

      赤溪村是大山里畬族貧困村落的縮影。為了拔掉窮根,寧德各級部門想盡了辦法。當?shù)馗刹糠皆綆X挑來了杉木苗,送來了種兔,可山地太薄樹難成材,茅草太硬扎爛了兔子嘴巴。歷經10年扶貧攻堅,頻頻“輸血”,但赤溪村民仍在貧困邊緣徘徊。

      30年前,寧德有太多像赤溪村這樣地處偏遠的山村,一方水土難養(yǎng)一方人。

      窮則變,變則通。當?shù)卣罱K意識到,“拔窮根必須挪窮窩”。赤溪邊遠畬族自然村最先被動員下山,實行整體搬遷,以求“釜底抽薪、拔除窮根”。

      政府補助,干部捐款,村民上山砍竹伐木投工投勞,在山下行政村所在地蓋起了新房。1995年5月,下山溪自然村22戶畬族群眾成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遷的農戶。此后,赤溪村所轄的12個自然村350多戶畬族群眾陸續(xù)搬到山下新家。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但畢竟故土難離,更有下山后何以為生的重重顧慮,搬家挪窩殊非易事。

      “菜地在哪,廁所哪建,山上的田地怎么耕種,都是切切實實的難題。”時任赤溪村村委會主任的黃國來感慨萬千,連聲說:“當時為了動員村民下山,真操碎了心。”

      “當時沒現(xiàn)在這么多打工機會,田地都在十多里遠的山上,還得跑回去種點地瓜、青菜,天沒亮就起來,天黑才回來。”李先如告訴記者,“山上日子靠熬,下了山還要熬,但感覺有點奔頭了。”

      苦熬的日子一天天好轉,走出大山的赤溪村民養(yǎng)雞種茶挖竹筍,年青人外出打工。近年更有外地投資商看中這里的青山秀水,搞起了旅游開發(fā)、觀光農業(yè),不少村民就地務工掙錢。村民人均年收入已從過去100余元,增加到去年1.16萬元,家家戶戶蓋起了樓房。

      村道遍植花草,民居白墻青瓦。同樣受益于搬遷安置,霍童溪畔的九都鎮(zhèn)九仙畬族村舊貌換新顏。而28年前,這個畬族小村慘遭泥石流,31人遇難,村民鐘鄭英失去了10位親人。1988年鐘鄭英一家搬到這個新村安頓,剛開始全家四口一年才收10擔糧,連肚子都難填飽。如今,兩個孩子都已結婚成家,家里電視、冰箱一應俱全,自己種植一些茶葉和水果,年收入也有1萬多元。

      “全鎮(zhèn)還有六七個偏遠自然村需要搬遷,我們計劃近年內完成。”九都鎮(zhèn)黨委書記陳良生說,借力衢寧鐵路火車站在這里修建,九仙村預計投入163萬元,建設畬家風情街和文化廣場,修建茶山休閑步道,發(fā)展畬族旅游促增收。

      山民下山的同時,“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連家船民也開始上岸。在福安市溪邳村的展覽室,連家船民海上討生活的舊景讓人動容:“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孫三代共一船,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

      “小時候住在海上,特別是臺風天,海浪翻滾,猶如一片落葉,特別無助。”手中拿著最新款的蘋果手機,36歲的溪邳村村民江松彬向記者回憶道。14歲時隨父母上岸定居,她成為村里較早一批大學生,后回村從事海產品養(yǎng)殖,如今家里蓋了三層小樓,年收入近10萬元。

      直到2013年,溪邳村最后一批漁民上岸定居,海上漂泊的日子終成歷史。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3590元,今年還獲得了“全國文明村”的榮譽。

      連家船民是閩東的另一個特殊困難群體,過去因為常年蜷縮在船上狹小空間,腿彎曲變形,被稱為“曲蹄”。上世紀90年代,福建省實施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歷時20多年,寧德2.5萬連家船民全部上岸。“過去連家船民低人一等,20多年來省市縣鄉(xiāng)的領導始終記掛我們,年年幫扶,送魚苗、送技術、送資金,我們村人均年收入從過去幾百元已翻了好多番。”溪邳村村委會主任江寬全說。

      山民下山、船民上岸的異地搬遷安置,在閩東一直被稱為造福工程,稱得上閩東扶貧工作的一項創(chuàng)舉。針對生存條件惡劣的“窮山惡水”,寧德市從上世紀90年代率先實施移民搬遷,“挪窮窩拔窮根”,從根本上解決百姓脫貧難題。僅在上世紀90年代,全市陸續(xù)完成7000多人的茅草房改造,以及1.9萬連家船民上岸。20余年來,累計完成搬遷33萬人,近2500個邊遠自然村整村搬遷。

      “全市每年平均搬遷近2萬人,目前還剩下7萬人計劃到2020年前全部解決。”寧德市扶貧辦主任林鴻章說,異地搬遷讓群眾遠離地質災害點,走出了深山大海,開闊了眼界,大大提高了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能力”。

      進入新時代,閩東脫貧步伐加快,扶貧思路適時調整,從幾家?guī)讘舻秸逋七M。“一幫三年”的整村推進戰(zhàn)略到去年進入第四輪,全市33個市級重點村,由廳級領導與市直單位掛鉤,下派干部擔任第一支書,每村撥給20萬元專項資金。幫扶部門負責加強村級組織建設,謀劃發(fā)展路子,籌集發(fā)展資金,并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困難。通過整村推進,2004年至今已有1200多個建制村脫貧,占到全部建制村總數(shù)一半。

      責任編輯:葉朝玉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lián)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